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他的故事流传千古。相传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,是一位忠臣良将,却因直言敢谏而屡遭排挤。屈原心系国家安危,多次向楚怀王进言,希望改革弊政、富国强兵,但始终未能得到采纳。
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悲愤交加,不愿看到祖国沦陷,于是在汨罗江边写下绝笔《怀沙》,随后怀抱巨石投江自尽。当地百姓感念其忠诚与才华,纷纷划船打捞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侵害他的身体。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。
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深深感染了后人。他的作品如《离骚》《天问》等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,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现实黑暗的控诉。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屈原卓越的艺术成就,更传递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。屈原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汨罗江水般源远流长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正义与理想不懈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