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回乡偶书》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归乡时所作的一首诗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岁月变迁带来的感慨。这首诗虽然简短,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。
贺知章在年轻时离开家乡,到京城求学并步入仕途,一生漂泊在外。当他年老体衰时,终于得以返回故乡。然而,当他踏上故土时,却发现物是人非。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,而家乡的人们也早已认不出这位久别重逢的游子。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贺知章感慨万千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: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
诗的第一句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,简洁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经历。他小时候离开家乡,到年老时才得以归来。这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,也暗示了人生旅途的漫长与艰辛。第二句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回到故乡后的复杂心情。“乡音无改”说明尽管岁月沧桑,但对故乡的记忆依然清晰,而“鬓毛衰”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年迈的模样。第三、四句通过描写儿童的反应,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,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面对陌生的孩童,他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外来的客人,而非故乡的主人。
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,却充满了深沉的情感。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,更触及了人类共同的主题——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。贺知章用简单的几句话,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:无论走得多远,故乡始终是心灵的港湾;无论岁月如何改变,对故乡的思念永远不会消逝。
《回乡偶书》之所以感人至深,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美好。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,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时光,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,无论生命如何变化,内心深处那份对故乡的眷恋永远都不会褪色。